今天,石家庄下雪了,而且是入冬以来第一场雪,不由勾起了我在石家庄站扫雪保畅通的回忆。
雪光就是命令。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铁路职工都知道,每个铁路职工都严格遵守。
雪光就是命令。12月21日凌晨四五点钟,姗姗来迟的雪花,终于悄然而至。夜间值班的樊志强副主任马上吆喝、部署,按照除雪预案奔往南发车室。党总支书记薛建立奔往北发车室,主任彭建上了客站信号楼。
雪光就是命令。作为老铁路、离岗待退的妻子,今天依旧起得很早。忽然喊叫起来,“快起来吧!下雪了,扫雪去”。我径直奔往中北车间。中北车间担负着石家庄站客车取送、南北发车任务,共有240多副道岔。中北通,客站通;中北堵,客站堵。中北车间不仅是客站的咽喉要道,而且也是京广线上的关键部位。
雪光就是命令。站长田吉智早已捷足先登,上了客站信号楼坐镇指挥。57岁的教育科长齐青果打的来了,清扫完一遍道岔,见天色还没有晴的迹象,立即打电话,调整科里人力,准备夜间扫雪人员。
雪丝沙沙,看似不大,却下个不停,一会儿,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望着一辆辆欣然通过的客车,我不由来了灵感,白雪做纸,扫帚做笔,书写出一首赞美诗来:“飞雪悄然至,列车照样开。职工齐奋扫,旅客乐心怀”。齐科长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倒拿扫帚,书写出毛主席诗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站党委书记侯树辰从客站信号楼往外看车场,老远发现了我们,不时挥手打招呼。
雪光就是命令。按照除雪预案,广大职工干部纷纷到岗到位,开始死看死守,准备迎接第一场暴风雪。
雪光就是命令。将近12点钟,每次下夜班回家的樊志强接到妻子的电话,“今天是冬至,我给你包了饺子,什么时候回来吃?”樊志强说:“没点了,你自己吃吧!”妻子说:“要不,我给你送去。”多么朴实的话语,虽然没有华丽闪光的辞藻,却包含着铁路职工家属对职工深深的爱。樊志强哈哈地笑了,“你给我送?那得送多少,几锅也不够,我这儿有好多职工呢!”妻子沉默了。
雪光就是命令。樊志强和他的工友们,虽然没有吃上妻子包的饺子,却吃上了售货部送来的热乎乎的包子,这就是一盘棋。
雪光就是命令。暮色即将降临,中北车间开始统筹安排夜间除雪的人力。50岁的共产党员黄建华要求留下,年轻的小伙子高鹏正处恋爱时期,经人介绍今晚准备相亲,他也辞掉了这次见面的机会。一老一少,结为对子坚持扫雪。夜间的雪越下越大,往日能分出路基、石子、枕木、钢轨的接发车场,沟满壕平。黄建华不慎崴了脚,轻伤不下火线,他一拐一拐坚持清扫道岔,直到白班来人发现了,才把他“驱除出境”。
雪光就是命令。据河北省气象台通报,这是石家庄49年来历史同期最大的一场雪。劳累一夜的职工,望着晨曦的大地,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不知是谁背起了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势必高------”
雪下的太大了,虽然调解了空气、湿润了大地,有利于生态平衡,却给交通带来了很大不便。铁路是这样,市内公交汽车更是爆满。合作路口,11路站牌下挤着好多人,公交汽车挤不上去,就截着打的。四个人挤上了一辆出租车,但目标只有一个——火车站,他们多是赶火车,惟独李三军是赶着去扫雪的。本来平常11、2块钱,一打表竟然68块钱,可见,路多么不好走;可见,路走了多么长时间。司机还是很客气,“大雪天,一人少要两块,每人15,共60元钱。” 李三军二话没说,掏出15元钱,扔那儿就往现场跑。
雪光就是命令。站办公室副主任谢英带着一行女将前来支援。南发车室,本来听李三军介绍的人们刹然而止。不知是谁冒出了一句,“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才又哄堂大笑。谢英副主任带着这些女将们,不仅与职工同打扫道岔,而且,还利用休息间隙找来铁锹,把南发车室门外的积雪一一堆到一旁,清扫干净。她们说:“南发车室一出来就是下行正线,过往列车特别多,防止谁出来摔倒。”女人的心就是细。
雪光就是命令。22日13点钟,分局来了面包车,拉来30多名机关干部,前来支援。他们分布在各个岗位,与石家庄站职工一同扫道岔,一同保畅通。
雪光就是命令。王卫华背着风力除雪机一一清扫道岔,因雪深掩埋,过路基时差点摔倒。李建国赶紧去扶,开玩笑道:“大过年还早呢,何必行此大礼。”这次扫雪,风力除雪机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么大的雪,这么厚的雪,仅靠扫帚是难以扫动的。风力除雪机却不然,它的力量非常大,吹到哪里,哪里就风扫残云,一干二净。连续两天两宿的奋战,仅南发车室风力除雪机就用去了三桶多油。
雪光就是命令。将近两天两宿的大雪考验,有的道岔并不那么听使唤了,客站信号楼连续加班的内助阴立功,立即加强了各清扫道岔的联系。“186,反位了没有?”“是单开,还是交分?”“交分、交分。”“尖轨下有个米粒就不显示,好了,喊我一下,翻一下。”“1110、1116,看一下。” 马冀东二话没说,出了门,拿起锤子、铁铲、扫帚,就向1110、1116道岔跑去。他已两天两宿没有离开现场,妻子打来电话,“什么时候回来?”马冀东回答说:“什么时候雪停,什么时候回去。”多么朴实实在的话语,他一心扑在工作上。马冀东开始穿的那双鞋早就湿了,现在,他穿的是一双部队“三北”地区才发的那种大皮头鞋。他说“这个鞋暖和是暖和,就是干活不方便。”他想的还是干活。
雪光就是命令。刚送走k526重点列车的樊志强,回到南发车室,有的职工就说:“诶!樊主任,你怎么穿雨鞋,不冷?”樊志强说:“那有啥法?这是第三双鞋了,前两双都湿了,不穿它穿啥?”更有的职工非常聪明,把捡拾垃圾的塑料袋套在鞋上 ,绑在裤脚,踩在雪上留下一串串“熊迹”。有人开玩笑说:“这可给公安破案带来难题,这些‘足迹’怎么鉴别?”
22日 16点30分,雪终于停了下来。连续奋战两天两宿的樊志强仍开始谋划今天晚上谁留下值班,他说:“有备无患。谁知老天爷还下不下呢?”不过,他仍走不了,“早七晚八,星期天白搭”,现在扫雪保畅通,干部更应以身负责。
这就是石站人精神,这就是石站人风采,踏踏实实的干活,实实在在的保畅通。望着畅通无阻的铁路大动脉,望着皑皑的白雪,我欣慰了,有了这些可爱能干的职工,有什么样的困难克服不了呢?有什么样的事情干不成、干不好呢?我感叹!“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现在,不更需要这种精神吗!
九口 2023、1、14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