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亲湘埃——新湖南客户端走进埃塞俄比亚

咖啡故乡:追寻咖啡本初之味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秦慧英 通讯员陈玖颖 亚的斯亚贝巴报道

视频:严若鹏

后期:张劲夫

埃塞俄比亚:寻找咖啡的本初之味

走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大街小巷,无论哪一个时段,空气中都弥漫着各个咖啡馆里飘来的香气。

在这个咖啡发源地的国度,我们能不能喝到最纯正的咖啡呢?

据说,公元6世纪,在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咖法地区(Kaffa),牧羊人卡迪突然发现他的羊群蹦蹦跳跳,兴奋异常,即使入夜亦无法睡觉。经修道院院长及修士调查发现山羊是吃了矮树丛上的红色果实,才显得特别兴奋。院长将它们采摘回去,煮成汤汁分派给做晚礼拜打瞌睡的僧侣饮用,提神效果极佳。这就是“咖啡”的起源, 所有的历史学家似乎都认同“咖啡”的诞生地为埃塞俄比亚的Kaffa地区。

埃塞俄比亚是著名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的诞生地,人们至今一直保持着采收野生咖啡豆的传统。海拔超过1500米的咖啡园,经过千多年的演变与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咖啡风土,在自然野生环境下生长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被称作“旷野的咖啡”,保留着咖啡豆最原始、最自然的味道,具有对风土最直接和充分的表达。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资源禀赋相对来说比较欠缺的国家,因此出口乏力。咖啡,可以说不仅是国民饮料,更是埃塞人赖以自豪的国家政治作物、顶级出口商品。我们走访了当地最大的一家咖啡出口商Horra Trading。

还未进门,浓郁的咖啡香已经飘入鼻孔。工厂的一楼,有一个咖啡实验室,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品质的咖啡在这里被一一检验。

研磨、冲水、搅拌、去浮沫、再添水,然后漂亮而专业的咖啡师舀起一勺咖啡,撮起嘴,用非常响亮的声音将咖啡吸进口中,品尝后再吐出来……每一个细微的口感都将被记录下来。

在这里,我们也品尝到了埃塞最顶级代表的水洗耶加雪菲以及日晒处理的希达莫,前者透着精致的花香和香甜果味,后者则甘甜、大气。入口有一种极具侵略感的苦,但慢慢又会感受到浓郁的果香。

然而,这家公司却并没有咖啡成品出口。总经理Zewdu告诉我们,一直以来咖啡都是埃塞最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但因为缺乏先进的深加工技术,他们的出口都是咖啡豆而非成品,且埃塞咖啡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去年出口总量高了,总值反而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中南美洲的咖啡已多数是引进品种,埃塞俄比亚却是难得的原生之地,更是有无数的本土野生品种尚未被发掘。所以在埃塞喝到的咖啡,真正是其本真之味。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年的街边直接摆摊喝咖啡,渐渐被风情各异的咖啡馆所取代,但一天3到5杯咖啡,却是当地人的“标配”。普通咖啡一般在6-8元人民币左右,最好咖啡馆里最贵的一杯咖啡,也就一百比尔左右,折算成人民币一二十元。

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本次采访由长沙经开区管委会提供全程支持,埃塞俄比亚湖南工业园招商热线易大新13975862531。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张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