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在家不为官,向学不倦,不迷不惑,不落不溺,可远观而不可亲及,夫子之道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不有祝(zhù)而有神者,其疾也(yě)而不告(gào)也。”
子曰:“贤者不言乎远,不亦悲乎?”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学而不厌(yàn)则智,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解读
第一章,提出了学习和交友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习得知识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成就。交友也非常重要,通过与朋友的互动,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改进,在彼此交流学习中增长见识。
第二章,强调了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从哪里获取,一切的知识都可以从身边的人中获取。只要我们能够认真观察和选择,就可以在他人中找到我们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第三章,告诫人们不要去怨恨别人对自己的忽视或不了解,因为这只是表明自己没有做到让别人理解自己,或者没有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第四章,提出了一个人应该以什么为基础,去获得成功和快乐。以道和德为基础,则可以立足于深厚的内心,以仁为准则,则可以做到公正和善良,徜徉于艺术中,则可以达到饱满的精神和愉悦的心情。
第五章,是关于如何生活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在家中不张扬自己,不占据权利地位,向学不息,不被迷惑,不跌倒,不溺于情感,只有站在别人远处,才能有深远的视野,这就是孔子对于为人的生活态度和立场的诠释。
第六章,强调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学习不能脱离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源泉。而思考也必须有所依归,要建立在学习之上,才能真正做到不断地思考和学习。
第七章,是关于教育的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宗旨和方法的认识也不断地提高,教育的目标是要对每个人都平等照顾,要求不同的人从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启示,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获得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第八章,是关于言行不一的贬斥,也就是德行不够高尚,说空话、浮夸和虚伪的人,无法尊重真正的道德。这个道理,在当今社会仍然十分适用。
第九章,是在谈论神和祭祀时指出,如果敬神的人不告而神知,那么他的病患就不会因祷告而得到治愈。这个道理告诫人们,要以真诚的态度去敬神,不能因为功利心而虚伪地敬神。
第十章,是谈论贤人的问题,指出贤人是谁,贤人常常为世人所忽略,他们从不张扬自己,也不期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尊敬。这个道理也告诉我们,在世俗的眼光下,现实的格局里,我们不应只是追求临近目前的成就,我们应该象贤人一样,超越当下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十一章,是谈论如何借助文学和朋友的力量去提高自己。这些力量,在社会中都是相互支持的,只有人们借助这样的力量,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成就。
第十二章,再次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要有所容纳,不断地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如果不思考而只是无意义地记住知识,则可能会忘记知识的真实含义,失去有效地应用知识的机会。
《论语》第十二章: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这是《论语》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这句话直接引出了本章的主题——仁。孔子在川上望着流水,感叹时光飘逝,对人生的短暂和珍贵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的核心就是人性中最高尚的部分——仁。
仁的含义
仁是中华文明传统中最为重要的美德之一。孔子将其定义为“爱人”。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于仁的最初解释。仁是以人为本,是对他人的爱和关怀。而这种爱和关怀又不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狭隘和片面,而是深刻而广泛的。
仁还包括对自己的要求。《论语》中提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强调了仁者不仅要将爱心施于他人,还要将其反哺于自己。在一定意义上,仁是一种对人类普遍福祉的追求,更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
仁的意义
仁在《论语》中的意义一直没有改变。它是孔子推崇的最高的美德之一,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仁的意义不仅是道德上的,更是人性化的。正是仁的力量,孔子才能够与任何人建立联系,使人与人之间连接起来。
从宏观上讲,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灵魂。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仁的价值,仁的力量赋予了人类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性化、关怀性、同理心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如何实现仁
对于如何实现仁,孔子体会很深。他认为,只有学会了“中庸”,才能够实现仁。中庸是一种处事的道德枢纽,是一种既遵循道德准则,又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一种抉择方式。它强调的不仅是道德品质的细节问题,更是对人性和谐发展、社会均衡稳定的追求。
应该说,实现仁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修炼。首先,我们要尝试理解、体悟和认同仁的内涵与价值。厚德载物,遵循道德准则,增强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
其次,我们要尝试从自身品行的改变入手,落实到我们的行为中,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去倡导、传播仁的价值。比如,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平等、尊重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美好,而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仁的实践和践行,也是一种仁的体现。
结语
《论语》第十二章整篇章节强调的是“仁”,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句话为开头,从人性中最高尚的部分——仁入手,阐述了仁的内涵、意义以及实现的过程。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也是中国梦的最核心内核。在现代社会中,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理解、认同并践行仁的价值。应该注重自我的修养,注重与他人的相处,注重对社会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用实际行动去倡导、实现仁的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论语十二章解读
学而第一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学会了一门技能或者知识,经过反复练习,我们会感到非常开心。当我们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们,我们也会感到快乐。在被别人不了解或误解时,我们不会生气,这是君子的风度。
为政第二
孔子说:“君子治人以德,小人治人以力。当有国,有道,有仁者现身,德不孤,地不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通过德行来管理人民,而小人则使用武力。一个国家必须拥有明确的治理理念、良好的制度和仁爱的领袖才能兴旺。无论境遇如何,只要有德者存在,这个国家就不会孤独,也不会毁灭。
学而第三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必担心自己没有特定的位置,而是应该担心没有能力站稳自己的位置。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而是要努力使自己被人了解。
为政第四
孔子说:“舜发于畎畝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胡、笳随声而发,柳下惠摇而动。天下没有大于农的职业。”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都是出身平民的,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获得了成功。农业是所有职业中最伟大的,因为它养活了整个国家。
学而第五
孔子说:“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这句话是:根据一个人的行动、言语和思想,可以看出他内在的品质和特点。一个人真的很了不起吗?
为政第六
孔子说:“人无安息之地,非闵所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安身之处,那么他就无法真正休息。
学而第七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和第一章一样。孔子在这里重复他之前所说的。
为政第八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领袖,如果用德行管理他的人民,就像北极星一样,在位置上稳定,引领其他星星围绕着它转动。
学而第九
孔子说:“孩提之童,年可举首,言可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很聪明,可以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和交流。
为政第十
孔子说:“常用三思而后行,非天子无以宁。”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事情要考虑周全,再做决定。只有天子才能真正安宁,因为他们有能力远离烦恼,全身心地专注于治理国家。
学而第十一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知不足,行而不知也。或有之,不知而知之,不知而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学习但不思考,我们的知识就没有用处。如果我们思考但不学习,我们就会变得懒惰。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一些事情,但实际上我们不知道。了解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是真正的知识。
为政第十二
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在治理国家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就会招致人民的不满和抱怨。
总结
孔子的十二章论语提出了许多有道理和智慧的观点。在治理国家和发展个人能力方面,他们的话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