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青岛农业大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下属的一所本科农业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

学校的前身为1949年创办的解放军农业工程学院,1983年起正式定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学校占地面积2484亩,其中建筑面积114.1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香四季飘溢,为学生、教职工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和工作场所。

学校现有15个二级学院和4个研究院,涵盖了16个本科专业和2个硕士学位专业。学校秉承“强农兴农、科教兴农”办学理念,坚持注重实践和创新,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园文化

学校形成了“乐学、务实、奋斗、创新”的校园文化理念,引领学子们不断进取,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农业复兴而奋斗。

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多彩的活动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文艺、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文艺汇演、创业大赛、志愿服务周等活动不断涌现,拉近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学校注重师生交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来校讲学、讲座,不断增强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使得学校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水平。

学科与教学水平

青岛农业大学学科齐全,涵盖农业、工程、生物、环境、食品等多个领域。在农林科学、植物学、动物学、农业工程等多个领域拥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学校重视社会需求,主动对接产业需求,选取热门和有前景的领域,开设本着“师生双向选择”的理念的课程,不断挖掘企业的内需和学生的创新潜力,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培养服务。学校还开展多项教育创新,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实践课程等,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深入推进“三农”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校友社群

青岛农业大学注重校友关系的维护和建设,积极为校友提供交流、学习和发展机会。

学校设立校友会,由优秀校友担任会长,为广大校友搭建了坚实的联系平台。学校还定期举办各类校友活动,如校友论坛、毕业生聚会、职业导师培训等,旨在为毕业校友搭建广泛的校友社群,推动校友文化建设,提高校友的工作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优化校内教学资源的配置,为学生高质量实习和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结语

青岛农业大学长期秉承“强农兴农、科教兴农”的办学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和中华农业复兴的大业。学校校园优美、学科齐全、校友关系紧密,是一所具有挑战力和创新力的高水平农业大学,将继续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合作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青农”、“QA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农业大学,也是青岛市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青岛城市黄岛区长江西路700号,占地5200余亩。

学校发展历程

青岛农业大学前身为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分校,创建于1951年。1979年,青岛分校分别更名为青岛畜牧兽医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现已撤销)、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2000年,正式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

自成立以来,学校坚持“立足农业,服务农村,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积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现已发展成为以农林生态、水产与海洋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等为主要特色,涵盖理、文、管、法、教育、艺术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办学特色

青岛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学、科研、生产、服务各项工作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推动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学校目前拥有20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农学、兽医学、水产学、生命科学、地理信息科学、马克思主义等多个学科门类。

学校依托山东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棉花种业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青岛分院、国家黄海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等10余个研究与实践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和社会效益。

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

学校现有一支由211和985支持计划森林资源与环境、农业科学、生态学三个一流学科,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学、农村规划与管理三个山东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凝聚的队伍。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其历史悠久、学科交叉、人才辈出的特点和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紧密合作,被誉为“中国食品科学第一品牌”。水产养殖学以其多学科协同创新、科研成果丰硕、服务渔业三大特色成为中国水产科学领域的“摇篮”。

学校的“试点工程”计划还推出了一批特殊的专业,如生物科学类、动物医学类、土地资源管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等多个特色方向的专业,培养出了一批基层骨干和省市县和乡镇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人,博士或硕士学历占比61.5%,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占比达50%以上。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5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50人,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8人,青岛市首届“八大胜”人才6人,青岛市当前拥有的“青岛市金牌教师”、“五个一工程”获得者等团队。

校园文化

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拥有60多个学生社团和学生科协组织,积极举办“风华服务站”、“阳光体育运动会”、“快乐农场嘉年华”等,构建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干线。

学校还注重国际化学习环境的打造,每年有千余名学生赴美、欧、澳、亚等世界著名高校学习,也接待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和专家前来校园参观交流。

近年来,学校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与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和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的9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相继开展了教育交流、人才培训、科研合作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活动。

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近年来,学校逐步深化校企合作,积极为地方经济和乡村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农村发展规划咨询、农民培训及实际产业孵化,并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和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来。

学校还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强化行业服务、农民服务、社会公益等三大类别的服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特色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多项工作。同时,学校还设立了“爱心爱卓·教育助学基金”和“爱心青农·扶贫助学基金”等多个公益慈善项目,弘扬青农精神,助力贫困生走上成才之路。

总结

青岛农业大学坚持“办成山东名牌、培养各行楷模”的办学目标,致力于成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重要中坚力量。未来,在建设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农业大学的路上,青岛农业大学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以人为本发挥优势,以产教融合锐意进取,以全面提高素质最终实现振兴发展”的校训,走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前列。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辛安路700号,始建于1951年,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的本科院校。学校占地面积2200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是山东省重点大学之一,也是国家食品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高校以及国家级农业高水平专业建设高校。

学科设置

青岛农业大学拥有园艺、农业经济管理、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林学、水产、草学、资源环境与土木工程、生命科学、食品工程、园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3个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29个,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8个。学校下设6个学院,21个教研室,38个本科专业教学班,拥有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286人,教授177人,副教授361人。

师资力量

青岛农业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截至2021年,学校正式在册在职教师共计1084人,其中专任教师843人,兼职教师241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03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13人,具备国家级专业带头人或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70余人。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外知名专家担任国际合作与交流教授、客座教授、荣誉教授等职务。

校园建设

青岛农业大学注重校园建设,建校70多年来,校园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学校设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科研楼、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宿舍、餐饮服务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了面向现代农业科技需求的现代技术研发平台和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平台。学校还有一座大型运动场馆,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多样的体育、文艺、创新创业等多方位的课外活动和锻炼机会。

国际交流与合作

青岛农业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与近50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学生出国交流、留学、国际化课程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化学习和交流平台。学校还拥有一批国外优秀的合作院校和教学机构,受邀请前来学校交流和讲学,同时教师也常常赴国外学术机构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方面,青岛农业大学秉承“面向现代农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精神,服务国家农业与城乡发展战略,创新发展研究方向,致力于解决农业和食品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学校的科研成果斩获了一大批省部级以上奖项,如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全国教学成果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青岛农业大学一直秉承“知中国、信华夏、乐山东、爱修远”的校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领域的引领者和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