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代的风水大师兼志怪小说作家郭璞在《玄中记》中煞有介事的说:狐狸长到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长到一百岁就能成为美女。再长那就成了狐仙。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要是长到一千岁那就能与天通,成为天狐。
后世便以此为基础,编纂出许多爱情故事。最常见的主题就是某男在一种神秘的环境下遇见一个美丽少女,二人浓情云雨之后,少女露出原形,是只狐狸精。该男贪淫好色的话狐狸精往往会吸取该男精魂,使其命丧黄泉。该男只是痴情迷恋并很善良正直的话,反倒会得到狐狸精很多好处。
狐狸在中国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在古人心中,很早就赋予狐狸很多超自然的能力。周代人们就认为狐狸元气充沛,因为她们住在洞穴之中,接近大地的繁殖力,因此人们都相信狐狸寿命很长,有特殊的能力。最早《诗经》里就有《有狐》、《南山》描写狐狸的诗篇。
到了唐代,以狐狸精为主角形成的传奇故事大大增多,狐狸发展成为妖媚的象征,迷乱异性。像《任氏》、《计真》等篇开始大肆宣扬与狐有关的灵异事件,因而民间将性感迷人的女性称为狐狸精,古代则谓之“狐媚子”。
宋代,民间还出现了“狐王庙”;明时,谈狐的作品渐少,但《封神演义》中把妲己变为千年九尾妖狐魅惑君王,以妲己的形象让狐狸精的妖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在清代,神探兼故事搜集者的蒲松龄,又赋予了狐狸一种新的生命,他的《聊斋志异》更是集狐仙之大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把一个个狐狸精化身成为爱痴狂的美丽多情女子,有“狐狸精”之名,无“狐狸精”害人之心,让多少读书人幻想着孤寂时能有个狐狸精陪伴身边。
为何狐狸这种动物被赋予了各种神奇的能力,尤其是妖媚迷人呢?
从容貌上来说。
古往今来,社会上对女人的审美,就脸型而言,有两个标准。
一是面如满月,面如荷花。以杨贵妃、薛宝钗为代表。
一个就是俊俏的瓜子脸,以林黛玉、以及当代的所有美女为代表。
狐狸的脸型像一粒尖尖朝下的瓜子,就是最典型的“瓜子脸”。因此,拥有这样脸蛋的女人便同狐狸拉上了关系。
当然,现代社会瓜子脸还嫌不够尖,还要蛇精脸才行,狠不狠,毒不毒,不管了,美才是第一位的。
其实,能被称为狐狸精的女子一定是美貌的,性的吸引是不可缺少的。
从心理来讲,狐狸是极其敏感神秘的。
敏感也是这一类女子的特性,无论是她们勾引男子,还是男子挑逗她们,因为敏感而多情,她们总是陷入不应该的爱中不可自拔。
迷人,就是她们的本性。

做为修炼千年的狐妖,幻化人形,魅惑帝王还好理解。“夏桀以妹喜,商纣以妲己,周幽以褒姒。”古人心中昏君之所以昏聩,总是因为一个或者几个女人不好。于是亡国之君,就大抵与这些“狐媚子”有了干连。
由此狐狸精又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
但做为一个修炼千年的狐妖,与一个穷书生热恋简直就是大材小用,浪费狐仙们的仙法魅术了。
那么只能说狐狸精是多情的。
尤其在《聊斋志异》许多狐狸精聪慧可人,不仅美貌,而且多情,没有世俗女子的扭捏羞涩,还不求回报,几乎具备了落魄书生所渴望的女人的所有优点。十年寒窗无人问,孤寂落魄时,却独独有这么一个多情女子不囿于世俗压力而来红袖添香,这对那些有贼心没贼胆,不敢做出违背世俗事情的书生来说,这该是何等的安慰,那简直是中了头彩,即便对方是狐狸精,即便精空而死又有何妨?
除了我们熟悉的蒲松龄爱谈狐,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还专门写过关于狐狸精魅惑人的诗:
古冢狐,妖且老,
化为妇人颜色好。
头变云鬟面变妆,
大尾曳作长红裳。
徐徐行傍荒村路,
日欲暮时人静处。
或歌或舞或悲啼,
翠眉不举花颜低。
忽然一笑千万态,
见者十人八九迷。
……
哈哈,多么形象生动。
关注如来乐了,与你一起读书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