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不少“吸血鬼”式的人物,那些人物虽然原型来自欧洲,但是金庸将其引入自己文中,巧妙化用,使自己小说更为出彩!

《天龙八部》第三十五回写天山童姥自称。我有个古怪毛病,,每日中午倘若不喝生血,全身真气沸腾,自己便会活活烧死……而很快她就吸到了被虚竹打死的不平道人的血,功力得以迅速恢复。

《天龙八部》第三十六回写天山童姥刚出场时,功力尚未恢复:“每日中午倘若不喝生血,全身真气沸腾,自己便会活活烧死”(第三十五回),而且对生血来源也有严格要求,鸡鸭猪羊之血没什么灵气,不及雪峰上的梅花鹿和羚羊,后来躲到西夏皇宫,也是“到御花园去捉些仙鹤、孔雀、鸳鸯、鹦鹉来”体内有奇怪的疾病,必须饮人血抵御,还可以成为食人血一个合理性的借口。

《倚天屠龙记》第十八回《倚天长剑飞寒硭》写青翼蝠王韦一笑"每次施展武功之后,必须饱吸一个活人的热血。第十九回《祸起萧墙破金汤》进一步说韦二笑的体内有“寒毒”,但他有一次面对活人却偏偏写不吸血,以至于僵倒路旁,冻得气都快没有了,原来据周颠说。他激引内毒,阴寒发作,本来只须吸饮人血,便能抑制。他身秀明明有一个女娃子,可是他宁愿自己送命,也不吸她的血。这里,以控制自己吸血需要来免于杀人,突出了这类特殊人物的人性尚在,以坚铺人性的毅力对抗生存挑战,也是很有表现力度的。

《神雕侠侣》第三十四回《排难解纷》写杨过见到这位白发名妇,虽然容颜看起来令人生怖,但眉目清秀,年轻时显是个美人。可实在想不起这是何人,当下又施一礼,说道。在下有一位朋友受了内伤,须九尾灵狐之血方能医治,伏望老前辈开恩赐予,救人一命,在下和敝友同感大德。老妇(瑛姑)却笑起来,笑声充满了凄惨狠毒之意,杨过当然不知她的丧子伤痛。这里提到的狐血,属于“狐药”之一,也是血崇拜的一种。应当说,灵狐之血疗伤,与吸饮人血抑制内毒阴寒,都突出了血的药用功能,狐血与人血在此功能性上,颇有类似之处。

此外还有一种是危急之中喝马血,如《笑傲江湖》第十八回《联手》向问天在危急中提议:没干粮,喝马血!五指在马颈中抓穿了一洞,喝了几口马血,令狐冲也豪气登生,喝了十几大口,直至腹中饱胀。这其实吸食的是可替代品。

最令人恐怖的是吸人血。金庸如此地关注于“吸血鬼”式的人物,应该是受到了欧洲狼人,吸血鬼传说的影响。

对此,金庸小说也时有提及,《天龙八部》三十三回《奈天昏地暗,斗转星移》,写(星宿派)三名弟子瘫痪在地,犹如被吸血鬼吸干了体内精血。

《天龙八部》第三十五回《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写天山童姥说自己要食生血,在场的虚竹听了不禁心下发毛,不由得想起了“吸血鬼”

《鹿鼎记》第二十九回《卷幔微风香忽到,瞰床新月雨初收》写小宝以言语吓唬建宁,“那时候哪,我既不是死太监,也不是活太监,变成了吸血鬼,毒僵尸。”这里金庸所说的吸血鬼,毒僵尸,作为了外来恐怖原型,成为小说人物类型的一种特征。

血,与人类个体生命的关系,早在原始人那里就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如考古发掘所见人骨上的“涂朱”,就被解释为当时人们相信经由此法,可以使死者灵魂得以再生。

《圣经·利未记》第17章写:“凡到以色列家中的人,或者深居在他们中间的外人,若吃什么血,我向那吃血的人变脸,把他从人民中剪除。因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这是灵魂在血中的观念,因此饮人鲜血,可以补充自己的生命活力,非常符合原始思维“顺势巫术”支配下的行为方式。

人血也是神鬼仙怪们所喜爱之物,这在六朝志怪中就已经明确,另外北魏《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也载孝昌初年:

时虎贲骆子渊者自云。洛阳人。昔孝昌年戍在彭城。其同营人樊元宝得假还京。子渊附书一封令达其家云。宅在灵台南。近洛河。卿但是至彼。家人自出相看。元宝如其言。至灵台南。了无人家可问。徙倚欲去。忽见一老翁来。问从何而来彷徨。于此元宝具向道之。老翁云。是吾儿也。取书引元宝入遂见。馆阁崇宽屋宇佳丽。坐命婢取酒。须臾见婢抱一死小儿而过。元宝初甚怪之。

俄而酒至色甚红。香美异常。兼设珍羞。海陆具备。饮讫辞还。老翁送元宝出云。后会难期。以为凄恨。别甚殷勤。老翁还入。元宝不复见其门巷。但见高岸对水渌波东倾。唯见一童子可年十五。新溺死鼻中出血。方知所饮酒是其血也。

及还彭城。子渊已失矣。元宝与子渊同戍三年。不知是洛水之神也。

这个故事中,童子的血,被洛水神当成美酒,还堂而皇之地用来待客,可鬼世界中这是常事。《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二引《博异志》还写许汉阳入大湖龙宫中邂逅女郎六七人,与其对饮。而与此同时,江口大风杀四人,其中一人被救活,言明原委。昨夜水龙王诸女及姨姊妹六七人归过洞庭,宵宴于此,取我辈四人作酒。掾客少,不多饮,所以我却得来。汉阳乃念昨宵之事,及感怀之什,皆可验也。汉阳默然而归舟,觉腹中不安,乃吐出鲜血数升,知悉以人血为酒尔。三日方平。

《管锥编》指出:溺杀四人,盖水龙王诸女宵宴,取人血为酒。民间凡人之血,成了神仙的酒水饮料。这符合古代文学的视点:由“水一酒一血”的转化和延伸也是古代文化中的常见主题。

金庸小说能做到西为中用,着实不简单,从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金庸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熟悉,甚至有时候信手拈来,巧妙的化入自己的文中,笔者仅举几例来分析金庸小说中“吸血鬼”式的人物,更多的细节等待读者的发掘,也可以留言加以补充。

更多金庸小说的精彩内容,请关注小川,后续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