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的捉摸不定,旅游也成了虚无缥缈的事情。几乎每个地方都要求“非必要,不旅行”,于是“旅游”只剩下了“游”,而那个“旅”字名存实亡。“郊游”算不算“旅游”呢?与“静默”相比“聊胜于无”,可严格来说却不能算,因为有一句经典的话:“熟悉的地方没风景”。但是既然只能游近不游远,又要获得旅游的那份乐趣,只能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我觉得,理想的旅游,应该是“冲击”;冲击有两种:一种是视觉上的,一种是心灵上的。前一种是“奇”,那景色是在我们的经验之外的,比如不少朋友向往去西藏、云贵、内蒙,因为雪山、草原、沙漠,羊群、骏马、僧侣……,这都是久闻而未见的。我去过其中不少地方,虽然花了许多钱,受了许多累,吃了许多苦,“高原红”、“沙漠黑”,但兴趣盎然,毫无悔意!古人说“行万里路”就是指这种情况吧。后一种,景致平常,并无多少过人之处,可是它撩拨了你的神经,触动或者启发了你某种蛰伏着的感怀,让你产生很新鲜的感悟,那么,这个地方尽管没有留下什么照片,却永远牢牢地留在了你的生命中!拿自己举例。退休前我工作的学校后面有一座官山,状如官帽,在从属的雁荡山系里平常又平常;每逢周末,我的堂弟、表弟都会带着点心和水果从镇里赶来,邀我一起攀登。山不高,半小时便能到山顶,那里有一块平展的巨石,我仨就躺在上面;有时闭上眼,听任清风拂面、阳光撩拨;有时睁大眼,眺望天边的乐清湾,那里有影影绰绰的海涂、小岛和轮船;有时就侃大山。堂弟、表弟文化不高,却都是绝顶聪明之人,我们各自谈着迥然相异的人生,有时争得脸红耳赤。在官山上,在那静得能听到心跳的地方,我们的思绪都会像云彩一样飘得很远很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暮色渐暗,周围的轮廓慢慢模糊,那种空旷里夹着点忧郁的感觉真好,这是我在一切花钱的旅游中从来没有找到过的……看过一位朋友游江西婺源的博客,她说从那些青砖屋、石板路上体会到了民风的淳朴、人情的温馨,这就是大收获呀!平常的景致,不平常的感悟,这就是心灵的冲击,这同样是旅游的感觉,旅游的收获。

但是,要在熟悉的地方获得新鲜的感受,前提是游客不能过多,这就像做学问一样要“板凳冷”,可是现在哪个能够开放的景点不是热得烫手?人们对旅游有强烈渴望,如果没有对客流的限制,游人更如过江之鲫。即使如此,看看不久前三亚、新疆等景点,游客都是滚滚洪流。这样的旅游成了赶集,其乐趣越来越少,这也是现代人的一大悖论了。“农家乐”产生了。可是关在一个风景幽美的地方搓麻将,那风景幽不幽美又有啥区别呢?“农家乐”的“乐”,“乐”在休闲,“乐”在社交,想获得“冒险之乐”的真正的旅游者是不屑于此的。

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好在我生活的城市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有着许多“陌生”,够我去寻找了。最近因为旧城区的改造,周围一片废墟。熟悉的街区成了陌生的“风景”,就像游客站在庞贝遗址前,常常会引发我的“弔怀之情”:这里埋藏着城市的历史,也是我逝去的岁月,想象它们曾经的主人的昨天和今天乃至明天,怎么不感慨无限……而选中公园里的一棵树,把它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它花开花落、叶绿叶飘,跟踪它四季轮回,也真是旅游里宝贵的“情景交融”了……

熟悉的地方有“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