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2年成都市(第二届)“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一等奖项目团队——电子科技大学实验队(IGEMer),凭借“Chlipid”项目,在2022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上再度获得金牌,并荣获最佳植物合成生物学奖提名,该项目旨在为助力解决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这两个重大全球性问题提供思路。
探索绿色发展新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相融,2022年成都市(第二届)“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自6月开启以来,共收到了百余份参赛方案,并从中选出了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并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支持下落地实施。
“2021年和2022年举办的这两届‘蓉城智碳’项目大赛,不管是在前期的项目征集要求上还是后面的活动实施过程中都始终以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为主方向。”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成都市首届“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在各区(市)县的大力组织和各单位的积极参与下,共收集报名方案90余份,6个获奖项目组织开展活动共50余场,影响人次达5000余人,活动辐射面广、参与群体多,有针对农村和城市居民开展公众生态教育,也有针对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2022年,第二届“蓉城智碳”项目大赛将续写诗篇,坚持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目标,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助力成都写下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时代答卷。
全民参与提供生态环保“智汇”力量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作天府之国优良生态基底的守护者,近年来不断强化生态教育理念,广泛汇聚一流智力资源,并加快构建“产学研宣治”生态圈,努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样本。“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的实施,则是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生态环保“智汇”力量。
落脚于“碳中和”和“碳达峰”两大绿色发展主题,“蓉城智碳”项目围绕生物多样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低碳、垃圾分类等生态环保主题,面向学校、环保公益NGO、环保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形成全社会关注家庭、校园、社区生态环境的格局,以低碳研学、生态科普讲堂、旧物再造、环境测评、低碳科创、环境调查及研讨等方面,促进全民志愿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届“蓉城智碳”项目大赛一等奖项目“‘SAY’:减碳官在行动!”,在高校-社区-企业-社会四重联动下,以“纸张脱墨,废纸原地再生”为核心技术,聚焦技术创新、环保调研、科普推广三个基点,研发优化了复合生物酶法纸张整纸原位脱墨技术;举办了“科技为环保赋能,环保为科技升温——环保idea创意征集大赛”;打造了科普微课堂+科普教具+科普舞台剧的“1+1+1”的沉浸式硬核环保科普体系;开展了“蓉城智碳:微藻助力双碳,让科技与环保零距离”进社区环保科普活动……通过无纸化技术研发、无纸化技术科普推广、绿色消费认知调研及环保科普课堂等多样化途径,说出青年声音,亮出行动口号,用科技助力“碳中和”“碳达峰”,发出成电环保最强音。
“城市生态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久久为功,市民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同样是生态建设的参与者与保护的实践者。”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蓉城智碳”项目大赛已连续举办两届,希望以活动为抓手,带动公民从意识向意愿、行动转变,以行动促进认识提升,促进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蓉城。
多样实践活动助力绿色环保
聆听大雨村历史,采摘绿色蔬果,体验茶艺文化,感悟乡村美好,第二届“蓉城智碳”项目大赛二等奖项目“低碳游大雨”在充分结合国家“双碳”目标和自身项目特色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依托于乡村已有的旅游接待基础条件和本地农耕及文化特色,开发出低碳旅行研学体验线路,打造低碳体验、低碳农业、低碳文创、低碳旅游、低碳运动等几大主题的实践体验活动,将低碳环保融入到旅行的衣食住行中,感受和体验低碳乡村旅游,为乡村旅游做低碳环保示范,为社会公众低碳环保意识提升埋下种子。
狮子山上,郁郁葱葱的密林间,偶尔会出现矿泉水瓶、塑料袋等“非本地”物品。为了能够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危害,促进绿色循环,第二届“蓉城智碳”项目大赛三等奖项目“低碳周末·绿行成都”系列活动便从这里出发,37位环保志愿者穿梭于山林之间,捡拾不可回收垃圾,并用于再利用渠道,制作衣物、毛毯等物品。同时,在当前露营爆火的背景之下,“低碳周末·绿行成都”系列也开展了“零废弃露营”活动,参与人员结合实践,在惬意的午后草坪上,进行了一场“绿色环保分享会”。
社区作为城市绿色环保的主阵地,既是群众参与环保的载体,也是串联起社会间形成绿色低碳意识的枢纽。“小小环保探险家”活动组织开展了社区环保巡游,打造了府城社区“一米田园”、21世纪幼儿园花田工坊、社区环保花园等点位,动员学校、社会组织、院落居民骨干共同参与,运用“环保探险”的新形式,培训“小小环保讲解员”,形成社区环保宣传队伍,推广社区生态环境营造和自然保护。
除此之外,“水源地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调研”“与绿色同行·做环保卫士”等“蓉城智碳” 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实践活动也相继开展,以多样的形式与丰富内容,在日常的生活中构建起生态保护的壁垒。“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实践,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习惯,居民们能够时刻关注身边环境,倡导大家身体力行开展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心中,让绿色环保行动在细节处见真章。” 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菲菲 魏捷仪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卢娅芮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