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5日的下午,我国科考队员高登义正和来自挪威等国的4名队员在北极进行国际科学考察。

当时,中国的科考队员想要进入北极,都必须得先提交申请才可以,而建立属于自己国家的科考站更是天方夜谭!

在营地中,高登义正在默默取暖,来自挪威的Y·叶新教授则是把一本《北极指南》递给了他,高登义笑着接了过来,随手翻看着这一本手册。

这时候,一份在1925年签订的合约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条约全名为《斯瓦尔巴条约》,这是一份北洋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0世纪20年代,各国列强蜂拥而至,蚕食着中华大地的大好河山,“神州陆沉、主权尽丧”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

各项不平等条约、各国私有租界成为了践踏国人尊严的工具。

然而,这份条约似有不寻常之处,只见高登义呆立在原地,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对于自己看到的内容感到难以置信!

在这次科考结束不久,高登义就火速回国,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汇报了自己的计划。

很快地,中国北极科考站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困扰中国的“科考”难题迎刃而解!

那么,高登义究竟在书中看到了什么?《斯瓦尔巴条约》又是什么?是这份百年前被“逼迫”签订的条约为中国的北极科考事业带来了转机吗?

(幅员辽阔的北极)

一、北极资源丰富,战略价值意义巨大

北极虽远,意义重大。

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北极不再是一片冰封的土地,它的资源价值和航道价值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首先,北极能源资源将为中国提供重要补充。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节奏加快,中国的能源消耗已攀升至世界前列,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供应,当前中国的原油进口70%来源自中东和非洲地区,能源供应地或自身政局动荡或与西方国家存在冲突矛盾,运输路径具有风险性,中国亟需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开拓新的能源获取地。

而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铜、镍、锌、金刚石等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以及水力和风力等恒定资源,而大部分资源都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并具有潜在的全球性战略价值。

这么丰富的能源储备无疑为中国对抗西方能源封锁提供了更多可能。

其次,北极航道通航将为中国航运贸易带来经济利益。

科学家预测,北冰洋上的冰川正以每年3%的速度融化。伴随这样的趋势,夏季“无冰期”将很快出现。

没有冰山的阻拦,北极通航将得以实现,“北极航线”的开通将为中国带来重要机遇。

俄罗斯历来将东北航道视作其国家内部交通航线,并对通过该航道的外国船只实施相关限制及管理;加拿大强调北方地区领土主权包括陆地及相关海域,因而主张西北航道的管辖权。

这两条航道从地理位置上是连接太平洋北部与大西洋北部的最短航线。实现通航后,欧亚与北美洲间的航程将缩短6000-8000公里。

在北极冰层消融后,这里将成为沟通全球的便捷通道。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以外向型为主,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很高,中外贸易主要依赖海运。

由于航道大国管控与海盗问题,航行时间长、运输危险性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若中国与北极国家增加在航运方面的合作,取得北极两条航线的通行权,中国海洋运输将缩短货物运输海程,同时节省运输时间,大幅减少运输成本,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以东北航道为例,北极航道通航将缩短中国与欧盟间的运输周期,2013年我国“永盛”轮成功通过北极航道到达欧洲,航程比原来缩短2800海里,时间缩短9天。

此次成功试水为中国北极航运取得了重要经验,也为开发拓展北极航道利益提供宝贵借鉴。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北极历来都是各国的兴趣所在。

而人们对北极地区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首先征服北极地区的应当是那些勇于冒险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奖项获得者们。

(罗伯特·皮尔里)

1909年,皮尔里的北极远征结束了几十年来英、美和挪威远征北极失败的历史。

自那之后,探险爱好者对北极向往有加,尽管他们经常通过游泳或远足的方式创下历史记录,但今天的北极探险主要是科学考察性质的,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些石油公司的积极参与,而中国的石油公司也身在其中。

但是,谁又能想到在20年前,中国科考队员甚至连自由进入北极的资格都没有呢?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中国在北极的话语权呢?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从斯瓦尔巴群岛群岛说起。

二、北洋政府被“逼迫”签订《斯瓦尔巴条约》,战乱不断遗忘66年

其实,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并非是近代刚刚出现的新现象。

该地区长久以来就被看作是一个能源基地,不同国家在北极建立了商业贸易公司和殖民地。

在北极地区的众多岛屿中,斯瓦尔巴群岛的历史与自然资源的开采密切相关。

早在1596年,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就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

(威廉·巴伦支)

在17世纪早期,丰富的鲸鱼与海象等生物资源的发现唤起了英国与荷兰的兴趣,当时欧洲市场上对鲸油的需求很大,英国和荷兰两国展开了鲸鱼资源与北极立足点方面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两国捕鲸公司和利润均受损失。

于是,在1623年,英荷两国捕鲸公司达成协议,结束了相互间的竞争,这一协议最终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下半叶。

从整个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来自俄国西北地区的彭泊思人为获取象牙,一直在捕猎海象这一重要的生物资源。

他们的捕猎活动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中叶才宣告结束。当时的斯瓦尔巴群岛成了无主之地,不隶属于任何国家。

从法律上讲,这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国家对群岛有支配性的权威,因此所有国家均可利用群岛上的资源,这就造成了过度捕猎的危险,结果北极弓头鲸与海象几乎濒临灭绝。

在19世纪,欧洲科学家开始关注斯匹茨卑尔根岛并多次组织远征探险,研究斯瓦尔巴群岛的动植物群、地理状况与地区结构。

(斯瓦尔巴群岛)

19世纪下半叶,科学家阿道夫·埃里克提出斯瓦尔巴群岛应该由挪威殖民化,然而这一最初的提议又被撤销。

从19世纪晚期开始,在科学家远征与探险过程中,西方国家一些煤炭公司开始加入进来,寻找煤炭的高峰期到 20 世纪 20 年代才告结束。

当时由于一战后经济不景气,煤炭市场价格跌落,许多煤炭公司宣告破产。

采矿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制定新的立法和规则来处理矿主与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冲突与纠纷。

在1905年,瑞典与挪威之间的联盟结束之后,挪威政府试图将其影响向北方扩展,并于 1907 年发表声明,认为斯瓦尔巴群岛现存的法律机制是不完善和不充足的。于是挪威政府根据斯瓦尔巴群岛无主地的现状提出了一项新的法律机制。

就这样,斯瓦尔巴群岛的管辖问题在随后召开的挪威、瑞典和俄国三方会议上讨论。

三方最初的计划是继续保持群岛的无主地地位,但群岛由三国组成的委员会管理,该国际委员会将从三个签约国当中轮流任命总督进行管理,为期六年。此外,三国还提议在群岛建立国际警察部队。

(挪威)

提议内容还包括签约国的公民有平等权利开采群岛自然资源,并根据各自的国内立法在群岛获得公民权利待遇,但野生生物与自然环境事宜应根据群岛专门规定进行管理。后来由于一战爆发,三国协议宣告失败。

时间来到1919年,巴黎和会上成立了斯匹茨卑尔根委员会,委员会同意在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主权基础上达成条约。

但条约仍然为其他国家保留了可以继续进行经济活动的权利,如捕猎、捕鱼和采矿等,允许签约国进入群岛海岸线外四海里宽的领水。

条约通过禁止在群岛建立海军基地和用于战争目的的防御工事等条款来确保群岛的和平利用。

《斯瓦尔巴条约》签署于1920年,在1925年开始实施,其最初的签约国包括挪威、美国、丹麦、英国、意大利、瑞典、荷兰、日本等国。

《斯瓦尔巴条约》严谨、规范,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天大的礼包,但是,当时的段祺瑞政府对条约的签署却是显得不情不愿,这是为什么呢?

(《斯瓦尔巴条约》签署现场)

原来,在一战打响之后,段祺瑞政府累计派遣了30万名劳工支持协约国的战斗,参与铁路修建和弹药补给工作,最终有5万名劳工客死异乡。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战结束后,身处协约国阵营的中国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战胜国待遇,反而是被当作战败国对待。

为了安抚中国的情绪,同时也是为了扩大合约的合法性,法国政府决定邀请我国参加《斯瓦尔巴条约》的签订。

1925年,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段祺瑞政府本意是拒绝这份条约的签订,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凡是中国签订的条约都会对中国不利。

但是,在法国的威逼利诱之下,国力孱弱的中国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最终派人赶赴挪威。

最终在1925年,中、苏等 33 个国家参加了《斯瓦尔巴条约》的签订。

为了不让国人再度因为“条约”二字发狂,引起巴黎和会时的动乱,北洋政府选择尽可能地掩盖这一条约的内容,更没有宣传条约的签署过程,所以这一条约一直被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足足66年后才被世人所发现。

(条约签署现场)

现在看来,这一被逼迫“签订”的条约其实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条约签署之前的情况发展表明,斯瓦尔巴群岛亟需管理体制来保护群岛的自然资源和因过度捕猎而濒临灭绝的动物,这就使得中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第一次享有话语权。

第二,各国采矿公司之间的冲突是《斯瓦尔巴条约》签订的驱动因素,世界各国亟需为阻止采矿公司间的冲突和促进采矿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成为一个世界政治变化的征兆,而中国得以搭上这一班车,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日后在北极进行采矿作业都是保障。

第三,国际海洋法关于海洋区域的发展也促成了《斯瓦尔巴条约》的签订。

这意味领土概念越来越超越陆地向海洋扩展,需要重新界定领土范围和资源的分配方式,《斯瓦尔巴条约》准予群岛资源在所有签约国之间进行分配,条约允许所有签约国制定一份统一的对群岛进行管理的方案,中国自然是管理北极事务的一份子。

(斯瓦尔巴群岛)

可以说,《斯瓦尔巴条约》完全保障了中国在北极建立科考站、进行渔业捕捞和采矿等行动的合法性,意义重大!

但是,由于条约签订不久,北洋政府便是轰然倒塌,中国大地饱经战火的摧残,不要说这一份小小的文件,许多国宝都是丢失在了战火之中。

久而久之,人们连北洋政府的存在都记忆模糊,又怎么会记得起这份名字拗口的《斯瓦尔巴条约》呢?

直到1991年,这一份条约才得以重见天日。

三、难题破解:高登义发现《斯瓦尔巴条约》,中国在北极话语权日渐增重

1985年,中国在南极建成了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没过多久,中山站也落地南极,投入使用。

尽管我国科考人员的脚步在南极不断摸索,但是中国的科考事业却是陷入了困境之中——中国并没有权力在北极建立自己的科考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北极的土地都被北极地区的各个国家所瓜分了,中国科研人员如果想要前往北极进行考察,就必须提前向他国提出申请,待得申请得到审批之后,才能够进入北极考察。

科研活动都是需要如此繁琐的审批,那么中国想要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可就在我国科研人员万念俱灰之时,一个转机出现了!

(高登义教授)

1991年的夏天,挪威卑尔根大学叶新教授向我国科考队员高登义应发出了邀请,希望高登义能和来自苏联、冰岛两国的科学家一起赶赴北极进行国际科学考察活动。

得到邀请的高登义欣然允诺。

在科考活动进行时,叶新教授将一本《北极指南》送给了高登义教授,在这一本书中,高登义第一次见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全部内容。

当他看到了中国的名字时,霎时间兴奋不已——原来早在1925年,中国就有了在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的资格!

第二天一早,急不可耐的高登义就向叶新教授请教了建立科学考察站的相关事宜。

热心的叶新教授提议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牵头和挪威的卑尔根大学合作,这样就可以实现中国人的北极科考站的梦想。

激动不已的高登义在回国之后,就迅速和南极办的郭琨主任汇报了自己的发现。

但是,当时南极办管着地球最南边的南极,手怎么也伸不到北极去,在郭琨主任的建议下,高登义赶赴北京,向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汇报了在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的事情。

孙鸿烈副院长听完高登义的汇报,连连叫好,在屋里走来走去,最后一挥手,把“斯瓦尔巴群岛建站调查研究”子课题加在了“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中。

(《斯瓦尔巴条约》中的“China”字样清晰可见)

此时,中国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任务才正式被提上了日程。在多方努力之下,中国政府以准许挪威考察队对我国的青藏高原进行考察为代价,换取了中国科学家赴北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考察的权利。

最终,中国于 2004 年 7 月着手在北极地区的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第一个科研基地——北极黄河考察站。

中国的破冰船“雪龙号”在 2008 年 8 月开始了第三次北极远征之旅,它标志着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大战略进展。

在这一过程中,与欧洲的深度参与北极事务同时进行,中国日益参与北极事务,并且向北极前沿事务,如海运科研、北极治理迈进。

中国也在通过极地研究中心越来越多地介入北极科学考核活动中。

2008年,中国北极考察队在楚科奇海与加拿大盆地区域进行了生物、地理、地球物理结构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考察。

(“雪龙”号)

在2010 年,中国对北极实施了第四次科学考察,中国的科考活动是根据 1920 年《斯瓦尔巴条约》赋予中国的权利进行的,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韩国也在利用条约赋予的权利。

然而,对于那些非缔约国而言,想要前往北极开展科学考察,只能连年向北极理事会提起申请,但是申请的通过率却不容乐观。

久而久之,这些国家都对中国的《斯瓦尔巴条约》羡慕不已!

渐渐地,在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北极地区有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利益,并且这些海外利益的规模、范围和影响呈日益增大的趋势。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要大国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和日本都位于北半球,北极地区在上述诸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中具有重要地位。

早在冷战时期,北极地区就是美苏两国重要的竞技场和前沿阵地。虽然如今苏联已经解体,但美俄、美中之间的战略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

美欧之间通过北约军事组织,美日之间通过日美安保条约在北半球构筑了美国全球霸权的两翼,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进行打压。

并且在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中,中国和俄罗斯为主要的防御对象。

如果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北极地区为基地展开军事行动,将大大缩短与欧亚大陆腹地之间的距离,会使作为近北极国家的中国在地缘政治利益和国家安全上受到极大威胁。

所以说北极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结语:

随着中国参与北极地区事务的日渐增多,中国在北极地区海外利益的内容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海外利益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基础,海外利益的实现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就决定了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北极地区治理与该地区经济发展,寻求在北极地区开展活动的立足点和战略支撑点,积极研究并制定自己的北极战略,探索并做出合适中长期的北极战略部署,防止在北极地区事务中被边缘化,或陷于被迫应对的境地。

如果北极地区相关国家能够在现有国际法框架下进行合作,北极地区形势保持稳定,保持和协调该地区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将会有利于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

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北极权益之争升级恶化的可能性,中国应对此有充分的准备。

参考资料:

《我与“斯瓦尔巴条约”情缘 》 高登义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樊丛维 吉林大学

《我与北极有个约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极科考”主题讨论侧记》 李淼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