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草原上的一颗明珠
青海师范大学,简称“青师”,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园区,是一所教育人才、发展地方的综合性大学。青师创校于1958年,前身为宁夏高级师范学校,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成立的高师之一。经过多年的办学发展,青师已成为一所集本科、硕士、博士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科设置
青师现有15个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涵盖了文、理、工、法、教育、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其中包括全国特色专业1个、特色专业4个、新工科项目1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7个、省级特色专业18个,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之一。目前,学校主修57个本科专业和1个研究生专业,涵盖了教育、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管理、艺术、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50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青海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8人、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627人。青师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校外导师,为学生的学术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持。
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实施“引领先进、服务特色、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的科研发展战略。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丰硕,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拥有发明专利400余项,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000余部。青师在对外合作中积极发挥其优势,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校园文化
青师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学,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草原文化气息。学校历来注重人文关怀与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学生的艺术、体育、科技等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学校下设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并设有音乐厅、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社会服务
青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下设社会服务产业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有社会影响力的研究和调研。学校与企业、政府等社会组织开展了多项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军合作、校地合作等形式的合作交流,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青海师范大学不仅是青海省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西部地区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大学。学校坚持“文化青师、民族青师、创新青师”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重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文化路,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的高校之一。
文化建设
青海师范大学以“民族与地方特色、师范与应用型”为办学特色,注重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多元文化建设,推进人文教育。学校还积极开展人文讲座和文化活动,增加学生文化宽度,提高文化素养。
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9个学院,开设5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领域。其中,小学教育、艺术、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具有强势,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科学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了科学研究平台,形成了教育、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科研优势。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服务
学校始终秉承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服务工作,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教育培训活动,服务西部地区特别是青海省乡村发展,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与数十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招收并派出了大量的国际学生和访问学者。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去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和实践,为学生提供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的竞争力。
校园环境
青海师范大学校园环境宜人,风景秀丽。学校内绿树成荫,湖泊互通,景色宜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还积极发展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大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总结
作为一所教育部重点支持的高校,青海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实施多元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力求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走向世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贡献度,为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全日制本科高校,位于西宁市城东区。建校于1958年,前身为甘肃师范学院西宁分院,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2006年,学校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目前,学校有26个二级学院,设有本科专业6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个。
学校荣誉
近年来,青海师范大学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和荣誉,如:
教育部"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
发掘了横断山文化遗址、三角山古墓等大量重要文化遗址。
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等方面多次获奖。
被评为中国文物保护先进单位、全国环保先进单位等。
学科设置
学校设有多个本科专业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涵盖各个学科门类,包括:
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等理工科类专业;
生态学、旅游管理、民族学、中药学等应用类专业。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截至2020年,全校教职工近2000人,其中教授240人、副教授55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65人。同时,学校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作学术指导和科研支持。
校园环境
学校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学校图书馆藏书逾120万册,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等现代化设施齐备。
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国际化课程、品质培养、创新育人”的办学理念。同时,学校还设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社团大赛等,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
联合办学
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截至目前,学校已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学校还与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内地高校开展了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总结
青海师范大学是一所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始终致力于为国家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学校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