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头脑和不高兴

看过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吗?

这部影片拍摄于1962年,讲述了两个孩子的故事,他们的名字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

“没头脑”做起事情来丢三落四,总要出错;“不高兴”总是脾气别扭,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

这是劝解小朋友改掉坏毛病的影片,故事滑稽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即使现在去看这部电影,都会忍俊不禁。

这部影片是根据任溶溶的童话集改编的。

任溶溶的名字,或许陌生。

《安徒生童话全集》《彼得·潘》《夏洛的网》《长袜子皮皮》《小熊维尼》这些耳熟能详的书,不仅儿童熟悉,曾经的儿童——如今的大人们都很熟悉。

翻译这些经典童话的人,也是任溶溶。

彼得.潘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1923年出生于上海虹口东新康里一处沿街的两层楼上。

1927年,他随父母离开上海,回到广州老宅,在广东一待就是10年。

回到广州就读私塾和小学时他才4岁,家乡鹤山古劳以水乡著称,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影后胡蝶,咏春拳祖师爷、叶问之师梁赞,王老吉创始人王泽邦,香港导演黄百鸣等都出身于古劳乡。

任溶溶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在岭南度过。

童年的生活是人生的底色,成为他日后创作儿童文学取之不尽的文学宝库。

网络图片:古劳水乡

1938年他重新回到上海,1942年开始发表译作。

一开始他的笔名叫“易蓝”,1948年才改为“任溶溶”。这一年,他翻译了《小鹿斑比》《小飞象》等童话故事。

他曾以《我叫任溶溶,我又不叫任溶溶》一文介绍笔名的来历。

因为女儿出生时,他给取了“任溶溶”的名字。

他太爱女儿,写作时就情不自禁用这个名字做笔名。久而久之,他成了人们口中的“任溶溶”。

小鹿斑比

【他爱天下孩子】

他喜欢与孩子们围成一团,给他们读童话、读诗。

“为孩子写作首先当然应该熟悉孩子,熟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想法。”

这是任溶溶说过的话。

他还说:“怎么熟悉孩子呢?就要和孩子交朋友,跟家里的孩子交朋友,跟周围的孩子交朋友,还有一个很好的朋友,那就是小时候的自己。”

小飞象

【掌握多国语言】

他有非凡的语言天赋。

他小时候念过3年私塾,旧文学根底不错。念大学时,他就选了中文系,因为觉得外国文学可以自修,还是读中文好。

读书时,他同时也学俄文。

翻译家草婴是任溶溶在雷士德中学的同学,他就是任溶溶的启蒙老师。

后来任溶溶又找俄国人教。这样他就学会了英文和俄文。

他还学了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因为这两种语言有很多相通之处。

其实他也学过一些日文,但出于抗日情绪,不愿意好好学,所以日语是“半吊子”。

90岁那年,他的最大兴趣仍然是学习韩语。

丑小鸭

【结缘姜先生】

任溶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翻译过苏联儿童文学作品。

这一段故事说起来还颇具传奇色彩。

有一位翻译家叫姜椿芳,和任溶溶关系很好。

“你既然懂俄文,你就翻译些苏联儿童文学吧!”

“我翻译,你给出版?”

“你翻一本我给你出一本!”

“一言为定!”

任溶溶一直认为姜先生是他的引路人。

姜先生翻译了很多诗歌,任溶溶翻译儿童诗走的就是他的路子,每个音节都和原文保持一致,原文哪里押韵他就在哪里押韵。

1949年后,任溶溶就专注搞儿童文学了。他才知道,姜先生一直是我党的地下党员。

安徒生童话

【为何选择儿童文学这个小领域?】

开始,任溶溶没有想过创作。

他的大学同学在儿童书局当编辑,缺少稿件就向他约稿。

在外文书店买书时被迪士尼童话吸引住了,于是为同学翻译了不少童话书,比如《彼得.潘》《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等等。

后来,只翻译别人的作品他觉得不过瘾,就想如果自己创作的话可以写得更好。

一开始主要是写儿童诗,诗歌发表以后反响很好,一些老朋友写信来说他写得好,就应该这么写。

他开始大量地创作。

后来出了两个集子:《小孩子懂大事情》和《给巨人的书》。

王子和白雪公主

【艺术来源于生活】

“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两个经典形象来自生活。

“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高兴”嘛,我的孩子有点倔脾气,叫他做什么,他就会说:‘不高兴!不高兴!’”

有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突然从脑子里蹦出来。

小朋友们一听特别喜欢。

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了,他们就让任溶溶写下来。

任溶溶来到南京西路的上海咖啡馆,要来一杯咖啡,铺开稿纸,便开启了创作。

当时距离截稿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不快不行,于是用半个小时就写了5000多字。

没头脑和不高兴

【保持童心】

任溶溶酷爱美食,也极其贪玩。

“我喜欢热闹、轻松活泼的,看电视就要看大团圆的,不喜欢悲剧,受不了。”

年轻时,他教儿子下棋,儿子快赢他时,他就让儿子另请高明,以便让自己始终保持不败的地位。

他酷爱美食,在妈妈怀里时就开始学吃西餐,到老都和小时候一样,是个“馋嘴猫”。

哪怕餐厅关门,他也要在家自己烹调。

母亲曾说他是“脱底棺材,吃光算数”。

80多岁时,任溶溶还是爱吃,但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出门了,好友去他家,会带上自家烧的绍兴霉干菜烧肉和茄汁明虾等他爱吃的菜。

90多岁,为了看懂食品上的韩文,开始学韩文。

他能不停地说,总是很幽默,而且“像苏东坡一样,没有一事、一物不能写进诗里”。

这样的心态,任溶溶保持了一生。

小熊维尼

【著作等身】

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上世纪50年代写的。

他翻译的书五花八门,有《彼得.潘》《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等等。

翻译《木偶奇遇记》曾是他毕生最得意的事,“那时候一边翻译,一边哈哈笑”。

60年代没书可译的日子,也是他创作欲最旺盛的时候。

他在翻译时非常注意语言的口语化,既通俗易懂,又带着一种特别的韵味。

在翻译世界儿童文学时又非常注重把外国的文化要素带进中国。

“我生下来就该干这一行,这一行也用得着我”。

网络动图

【后来的时光】

2013年,80岁的他却大哭一场。

当时,他住在上海泰兴路任家的老房子里。

房子是1942年他的父亲为了他读书方便,花好几根金条所购。

此前听说这一片要拆迁,爱笑的任溶溶跑到好友草婴家大哭一场。好在最后没拆成。

一场大病让原本喜欢出门的任溶溶闭门不出,并谢绝了几乎所有的采访和活动。

但后来,他答应接受《环球人物》记者的采访。

任溶溶说,他有一套“快乐生活法则”只看高兴的东西,坏的事情不听、不看,也不想知道。

他说,有一句广东俗语对他很受用:“摔倒了也抓把沙子。”

网络图片

【一生一事】

人的一辈子,能够用心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然而任溶溶做到了,并做到极致,令人景仰。

60岁退休后,任溶溶被上海译文出版社返聘,又工作了20年。

2004年,作为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庆典活动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丹麦官方授权他翻译新版《安徒生童话全集》。

任溶溶花了一年多时间,对自己早年翻译的近百万字译稿进行全面修订和增补,于2005年完成了唯一的官方授权中文版本。

丹麦驻华大使米磊先生见到他译的安徒生童话后,赞不绝口,称之为“高品质翻译”。

美人鱼

《小王子》的作者曾说:“每个大人都曾是孩子,可惜很少有人记得。”

任溶溶记得,因此快乐,并将这快乐带给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他说:“我的一生就是个童话。”

他于2022年9月22日在梦中离世,享年100岁。